1/30/2009

學習的相對論

寫的真好的一篇...

在職場上遇到很多很能幹有才華的人, 常常會不經意地注意一下他們的成長背景和爸媽對他們的管教態度.

曾經以為,那些在職場上表現優異的人是因父母嚴謹周密教育計畫底下的產物, 很多時候會有點小埋怨自己生了太多小孩的爸媽, 沒有多給我多一點"被多灌點知識和教育的機會". 常會想, 如果爸媽有對我作這作那, 我今天會是個更不一樣的人...

不過, 看得人越多, 卻越發現, 這些事情, 其實並沒有一個定律- 如果當初那樣, 後來就會這樣.
那些在工作上表現優異的某些人, 在其他方面並不見得表現得一樣好, 甚至是比一般人一般有的表現還要來的差勁. 所以我開始用力的想... 到底是怎樣地養育下一代,才會養出一個不會讓你想把它塞回肚子裡去的結局!!!

我沒有結論... 也不知道哪一天我才會有答案.

以下文章取自: 大塊編輯手札

文 Apollo

我的小姪女開始牙牙學語。她最近常常說一個詞:「一樣」。一隻狗搖著尾巴走過我家大門,小姪女大叫:「一樣」;我母親拿著幼兒學習用的圖卡,指著圖中一朵紅花對她說「紅色」,可是她大叫:「一樣」;然後小姪女似乎是聽見了電視裡傳出的歌聲「A, B, C, D,」,側著頭一會兒又大叫:「一樣」。

小狗、花朵與歌聲這三者之間,到底哪裡是一樣的?我們百思不得其解。

經過密集的觀察與歸納,我們終於發現了這個一歲半小娃兒的邏輯:原來,只要她看見了她認得的東西,她就會說「一樣」。她在圖卡上看過狗的圖樣;家中庭院種了花,母親常帶她在院子裡看花追蝴蝶;而她最近收到一個一按鈕就會播放英文字母歌的火車玩具,天天拖著小火車在屋裡繞。

當她說「一樣」,她的意思是:「我認得那個東西。我看過那個東西。」

小姪女自從出生以來的進展都很快。她的發育比俗諺說的「七(個月)坐,八爬,九生牙」都早一點。她很快就能站立,然後踉蹌個幾次就會搖搖擺擺走路。突然間她就開口喊「爸爸」;這會兒甚至能認東西啦?呵呵呵,我們這一家子大人心中歡喜,微笑著看她說「一樣」時那對發亮的眼睛,揣摩著她這一點到底算學得快呢還是慢,一面期待她為我們帶來下一個驚奇。



新生兒,是家庭的焦點;孩子,是世界的希望。然而,這個世界連成人都難以理解了,孩子們將來如何掌握它呢?爸爸媽媽看著孩子們成長,心中滿是焦急不安。

該如何養育孩子?

專家們從不同的理論提供了各種觀點。這些理論大致區分成兩派,一派是以成人所在意的的標準來追求學習的效率與結果;另一派,在乎的則是孩子本身的體驗所得與他們學習的過程。



許多父母左顧右盼,對於這兩端的說法心生矛盾:我的孩子可不可能既符合我的期待又能做他自己?可不可能,我的孩子既是功課好的學生又是快樂的孩子?

在這些煩心的父母之中,有一位叫做卡爾‧歐諾黑 (Carl Honore), 他幾年前寫了一本書叫做《慢活》,探討今日世界的人們若放慢腳步是否可以擁有比較高品質的生活。這本書引起迴響,使得「慢活」從一個概念成為一種生活態度。然後他的孩子入學開始接受教育,而他也開始頭痛:世界的節奏如此瘋狂,他是不是也應該慢慢教育孩子呢?

他展開一場全球的探索,從歐洲、亞洲到美洲,他看見全世界各國對於孩子的教育觀念慢慢在朝另一端發展:讓孩子用比較放鬆一點的方式長大,孩子反而學得好,過得快樂。他把研究與觀察所得寫成書《慢的教育》,書中的分享發人深省:

「童年是在為成年生活做彩排,但是我們不完全從這個觀點來看童年。亦即,我們提供小孩子組織條理與輔導,同時也給他們天真幼稚的自由。也就是說,雖然規劃未來,卻也掌握現在的美妙。」



《慢活》

「快」與「快活」已經落伍了;

我們要開始「慢」與「慢活」。

這本書不是一本工作手冊,並不會列出選擇題要求父母作答,也不會提出指南讓父母照表操課,而是要父母重新思考幾個問題:什麼叫做「當一個小孩子」?什麼叫做「當一個爸爸或媽媽」?說到底,孩子的童年究竟是屬於父母還是屬於孩子自己?

我的小姪女一天天展開發育與學習。她會繼續出現令人歡喜的反應,以及讓人覺得難以理解的行徑。我希望她的祖父祖母爸爸媽媽和姑姑都能記得那個發現了她說「一樣」原來是認得了事物的瞬間:看見孩子的眼睛發亮,是生命中最美麗的時刻。然後,讓她用她自己的速度長.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我要留言